- · 《求学(教学教研版)》投稿[06/29]
- · 《求学(教学教研版)》征稿[06/29]
- · 《求学(教学教研版)》刊物[06/29]
求学事略——受教于冯其庸先生杂忆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017年1月23日,忽闻冯其庸先生去世的消息,我如受五雷轰顶,不禁失声痛哭。我受教于先生30年,温言教诲,尚在耳畔,点点滴滴的记忆,一时俱来目前。正月初六,我和朱振华相约,
2017年1月23日,忽闻冯其庸先生去世的消息,我如受五雷轰顶,不禁失声痛哭。我受教于先生30年,温言教诲,尚在耳畔,点点滴滴的记忆,一时俱来目前。正月初六,我和朱振华相约,来到张家湾告别恩师,在先生家中临时搭建的灵堂前向先生叩首告别,这里原本是冯先生的会客室,而今已是人去景异。身体虚弱的师母闻听我和振华来了,在女儿幽若和海英的搀扶下特地从二楼蹒跚走下楼梯,拉着我和振华的手,喃喃回忆着先生最后的日子,“老先生最近几个月都不能下楼了,还是坚持每天校稿,他的日记一直写到临终前五日,眼看着他最后几天是写不动了,只记下今天有谁到家里看我……”我泪如泉涌,悲伤难抑,思绪沉浸在师母的话语中,不断闪现着冯先生在过去30年间教我读书写字的情景。
我和冯其庸先生初次见面是在1987年。
1986年,我到北京读书,启蒙恩师胡公石先生托好友柯文辉先生教我学习古文,柯先生先是教授我读《诗经》,然后是一些清代文献,不久,柯先生就引我拜见冯其庸先生。柯先生说,“在冯先生面前我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如同票友,要打下基本功,你要好好向冯先生求教。”
之后我差不多每月都带书法作品和读书笔记找冯先生,每次冯先生都悉心讲解,先生常提醒我,字要每天坚持练,读书还要花时间从先秦两汉的文献开始,面对古奥艰涩的《尚书》《左传》等先秦文献,我一直没有下决心用功,时间如梭,转眼就到了毕业时间。
1990年我大学毕业,那一年在京读书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遣回原籍。我去先生家道别,先生焦急地说:“你要想读书或者发展事业最好不要回宁夏,我帮你想想办法,看能不能先留在北京。”没过几天,冯先生告诉我说:“一位好友请了中央美院退休的裱画师崔玉润成立裱画工作室,我推荐你过去学习工作,你可先去跟随崔师傅学习裱画的基本功,有了治生之道,我再帮你联系精通古画修复的师父教你学习修复宋元古画。古人讲艺不压身,你学门手艺比回家乡当教师更有意义,有时间就多读书。”1992年谢稚柳先生来京,告知冯先生他刚刚给以修复宋元古画名震海内的李振江师傅题写了“振雅斋”堂号,先生旋即拜托谢稚柳先生介绍我拜北派装池大师李振江为师。我跟随振江师父五年,不仅学到揭裱古画的技术,还得以一窥宋代绢本绘画的修复和画法秘诀,这一切,都赖于冯先生的指授。学习揭裱期间,冯先生不断提醒我要勤做笔记,在冯先生的提点下,我尤其关注中国古代书画材料,并与文献相印证,二十年后我在材料与画法上能够与古人默然相契,有所会心,莫不归功于此时打下的基础。于此基础之上,我又致力于重构10—12世纪中国全景山水的理想范式,亦莫不归功于此。
入室弟子和书单
1992年初夏的一天,我和中华书局的好友朱振华去先生红庙寓所,因为装池事繁,我疏于读书习字,已经有半年没有去见先生了,先生虽言辞温厚,但心中略有不悦,当场也未加责怪,而是特地嘱咐我次日再去。第二天下午,我带着书法习字骑车赶到冯先生家时,他穿着一件白色衬衣,正在阳台上画桌前挥毫作画,见我来了,特地从几张新画的葫芦中选出一张最好的,题上“《秋风图》为晓阳作”。他翻着我的习字,随即说到:“我给你示范一张,你要仔细看我执笔的动作和运笔的笔迹。”他当即写下“柳枝折尽到阳关,始信人间离别难。唱罢渭城西去曲,黄沙漠漠路漫漫。晓阳仁弟嘱,冯其庸”。写毕他说:“行笔要懂得使转、提按,学行楷要多临贴,不要写碑。”我在先生的指导下,提笔试写了数幅,慢慢体会到了先生金针度人的精要之处。
先生旋即引我到书房,拿出一套刚刚出版的《八家评批红楼梦》,翻开扉页为我题写:“晓阳贤棣存阅,冯其庸赠,一九九二年七月”,我知道“贤棣”用以称入室弟子,看到先生这样不弃,心中既愧且喜,题完字,先生说:“无论工作多忙,读书和习字是不能耽搁下来的,我最近还收了一个学生叫纪峰,我给他起个字叫雪崖,你喜欢叫祥洲也好,我为你们两人专门开列个书目,一边读书,一边习字画画。自古画家易至,学人难至,学人而兼画家,成者寥寥。”
冯先生拿起一个旧信封,在背面一边写着书名一边给我解释:“读书不仅要读懂,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书的流传,通常人理解中国的学术浩瀚无边,其实精髓全在先秦两汉,你去王府井中华书局读者服务部买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丛书,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除此以外,再去王府井书店去找沈复沈三白的《浮生六记》、明张岱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你回去通翻一遍,下次你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来找我。”先生又强调说:“中国的历史很长,但真正重要的文献就是先秦两汉,后来人文章写的好离不开用典,几乎所有的典故都出自先秦两汉,所以说师当师其源,早期文献读懂了,往后看很容易。先秦两汉文献犹如高山大川,必先登临,才能观全局。
文章来源:《求学》 网址: http://www.qxzzs.cn/qikandaodu/2020/0806/479.html
上一篇:《情系彝寨》:音乐剧文学脚本构思与阐述
下一篇:学《大学》 思己 思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