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求学(教学教研版)》投稿[06/29]
- · 《求学(教学教研版)》征稿[06/29]
- · 《求学(教学教研版)》刊物[06/29]
原创|三代求学路 教育强国梦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随着祖国经济的发展,按时休假成为一种时尚。我今年在家休年假之际,有幸和外婆、母亲一起走在小时候的求学路上,边走边谈三代人的求学之路。 外婆:中华人民共和国扫盲的幸运
随着祖国经济的发展,按时休假成为一种时尚。我今年在家休年假之际,有幸和外婆、母亲一起走在小时候的求学路上,边走边谈三代人的求学之路。
外婆:中华人民共和国扫盲的幸运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其中70%是妇女,小学实际入学率不到20%。1952年全国规模的扫盲识字运动轰轰烈烈展开,出生于1944年的外婆正值上学的年纪。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女娃的命运只有围着灶台转。”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恢复与探索教育事业、提倡男女平等的浓厚氛围下,深受不懂文化之害的外曾祖母暗自发誓,不能让女儿再受不识字的苦,下定决心就算砸锅卖铁都要送外婆进入学堂。
外婆说,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扫盲运动第一批幸运儿,教室是一间用高粱杆和泥土混合在一起搭建的草房子教室,既不挡风也不遮雨;木碳、树枝为笔,石板、地面为本,写满后擦掉继续使用,虽然学习条件艰苦,但那时特别容易满足,每天能到学校识字就是最开心的事。
母亲:从草房搬进土坯教室
在经历1956年第二次、1958年第三次扫盲运动后,“睁开眼睛”的人民群众对文化知识的渴望、重视愈发强烈,并将这种渴望、重视全部付诸于对下一代的教育。
1973年,7岁的母亲走进学校。相较外婆,70年代的教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两土坯房代替了那间破旧的草房子,纸质本代替了小石板。但由于村民都把适龄孩子往学校送,在课桌椅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还是需要自己家里提供。
“我们当时各个年级都在一起上课,一个学校就两位老师,老师先给二年级讲课文,然后再给教室里另一区域的三年级学生讲,教的科目也很简单,就语文和数学。”回忆起自己的小学经历,母亲感慨到:“哪像现在,教学楼宽敞明亮,丰富的学科,还有这么多专业的老师,这是我那个年代不敢奢望的,现在的娃真幸福”。
虽然日子过得清贫、拮据,沐浴祖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光辉,母亲一路读完小学、念完初中,因而变成我儿时眼中的那个“无所不知的妈妈”。
我:家庭第一个大学生
学前,在妈妈的启蒙下,我学起了“大、小、山、石……”,那时,刚走进知识王国的我,对上学格外渴望,虽然未到上学年纪,便整日在墙上写写画画。
1995年,我六岁,正好上小学一年级,我背着“母亲牌”书包,踏进了期盼已久的小学。灰砖青瓦将学校围成四合院式的风格,体操、乒乓球台、单双杠,让课间娱乐更加多彩;幻灯片、录音机、脚踏风琴等教学工具走进了课堂,教育逐渐变得“有声有色”,篮球、美术、音乐、舞蹈等兴趣班不断丰富着我这一代的日常学习。
随着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我国教育发展突飞猛进,老师和家长对教学质量的追求也更胜从前,虽然儿时常因背诵、听写不过关被“留学”和“奖励”重复抄写,也正因这份对教学质量的不断追求,我才得以顺利初中毕业、高中毕业,成为家庭中第一个考进大学,走出大山的人。
2010年,我作为全国630万高校应届毕业生中的一分子,顺利大学毕业。如今,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稳定又体面的工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少年强则国强。是教育让祖国一代又一代接班人脱颖而出,闪耀在高铁、基建、国防、经济、航天、核电等各个领域,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海上发射青年突击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绵阳科技城等等高科技产业到处是年轻人的身影,撑起了祖国科技飞速发展的春天。
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如今的祖国正在复兴的大道上跨步前行,我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点赞,为伟大的“中国梦”倍感光荣和自豪。
文章来源:《求学》 网址: http://www.qxzzs.cn/zonghexinwen/2020/0811/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