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求学(教学教研版)》投稿[06/29]
- · 《求学(教学教研版)》征稿[06/29]
- · 《求学(教学教研版)》刊物[06/29]
两个五十年 我家五代人的求学之路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两个五十年 我家五代人的求学之路 50年前的8月23日,我们离开校园,走进大山,投入了襄渝铁路建设。每当到了这个日子,我总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三线建设,磨练了我的意志,
两个五十年 我家五代人的求学之路
50年前的8月23日,我们离开校园,走进大山,投入了襄渝铁路建设。每当到了这个日子,我总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三线建设,磨练了我的意志,使我成为一名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三线学兵"。我以此为荣,我深感自豪,我无怨无悔。但是,也不能不说,十六、七岁,风华正茂,正处于学知识、学文化的黄金年龄,却被无情地剥夺了学习的权利,也确实是一场时代的悲剧。
▲我的爷爷
人类的文化传承,来自社会、民族和家庭,尤其以学堂、学校为重。我家祖籍在湖北武汉,虽说算不上是"名门望族",但也是"大户人家"。我的爷爷毕业于清末的"武汉翻译学堂",他还是一位诗人;我的三爷爷和革命前辈董必武是同学,是民国时期的知名学者、全民教育家,已被载入武汉地方志的"名人录"。
我的祖辈家境殷实,都很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但是,不幸的是抗日战争爆发了,严重地影响到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
▲我的二伯父和二伯妈
我的二伯父比较幸运,他考取了"西南联大",经过长途跋涉,赶到昆明,完成了学业。
▲我的爸爸和妈妈
我的父亲就没有那么幸运,为躲避战火,他随学校转移到湖北恩施读完了高中,也顺利拿到了"西南联大"的录取通知书。但是因抗战,交通受阻,无法赴昆明报到,因而失去了在全国顶尖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他曾说,如果他当时能赶去报到,就应该和杨振宁是同届同学了。
▲长安大华纺织厂
后来,他从巫山辗转到了西安,进入大华纱厂工作,在民族资本家石凤祥创办的"大华纺织专科学校"学习了两年,为我父亲后来成为纺织专家奠定了基础。据说"国民政府教育厅"承认这个学校为大学专科学校。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罪恶战争,给我父亲的求学之路,蒙上了一层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阴影。
▲童年时的七爸
我七叔的求学之路更加艰辛。1938年,我七叔读小学二年级时,武汉沦陷,他背井离乡,随我爷爷逃离大武汉,从此辍学。逃亡路上,爷爷为了不耽误七爸的学业,亲自教他国文,我的五姑妈比七爸大十岁,教他算学。后来,经过他的刻苦努力,辍学四年的七爸,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初中。
为了获得安定的学习环境,我七爸和我六姑妈、舅舅、大表哥等亲戚,陆续来到陕西蔡家坡"扶轮中学"读书。那里的学习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电灯,只能"挑灯夜读"。学校的伙食也很差,一周只能吃上一顿肉。但是在那战火纷飞、饿殍遍野的年代,他们能有饭吃、有学上,也算是时代的幸运儿了。
经过多年寒窗苦读,我七爸和六姑妈、舅舅、大表哥都考上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七爸主编的《中国铸造发展史》
现在,我七爸是四川大学的知名教授,90岁高龄时,还主编出版了专业巨著《中国铸造发展史》。
▲家族的合影
我的爷爷有两个弟弟,他们三兄弟没有分家,住在一个大宅院里,一共养育了20个儿女,尽管处于战争年代,但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千方百计让所有的孩子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我的叔叔和姑妈中,有五、六位都当了教师,他们教书育人,是我最尊敬的长辈,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求学故事。
▲我妈妈姐妹俩在大学校园,抱着别人的孩子
我母亲的家境也比较富裕,她有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全都读了大学。我母亲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在上大三时,我的外婆病逝,母亲回家奔丧。那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决战阶段,日寇进行着垂死挣扎,到处狂轰滥炸,出行很危险,为了安全,母亲只好放弃了最后的学业。
小时候,学校填表,其中有妈妈的学历一栏,母亲填了"大学肄业",我不认识肄字,问母亲大学"肆"业是什么意思,妈妈笑了,说那不是肆,读肄(yi),然后就给我讲了她那段坎坷的经历。战争,让我母亲的求学之路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文章来源:《求学》 网址: http://www.qxzzs.cn/zonghexinwen/2020/0826/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