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求学(教学教研版)》投稿[06/29]
- · 《求学(教学教研版)》征稿[06/29]
- · 《求学(教学教研版)》刊物[06/29]
陵川状元街,“北方文雄”元好问在此求学,元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山西省陵川县城内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小巷, 叫做状元街,几百年过去了,如今仍是这个叫法。只是如今走在街上,人们时常不禁感叹它的破败萧瑟, 今天有多少人能知道在历史上,这
山西省陵川县城内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小巷, 叫做状元街,几百年过去了,如今仍是这个叫法。只是如今走在街上,人们时常不禁感叹它的破败萧瑟, 今天有多少人能知道在历史上,这里可是个热闹显贵宝地。陵川高踞太行之巅,历史上就贫瘠荒僻。但那里的文化和教育却像一点永不熄灭的灯火。陵川文风兴盛,名人比比皆是。《泽州府志》记载,仅进士一科,金元两朝陵川皆居首位。金代有进士28人,元代为22人,占晋城所属五县的49%,几近一半,可见金元时期陵川文化在晋城地区乃至全国的地位之高。
元好问曾经不避千里之遥,从晋西北跋涉到晋东南,攀上太行峰巅的陵川拜师求学,终使诗名远播。另一位高才郝经,学有所成,走出太行,一直走到忽必烈的大蒙古包里,做了元代重臣,除了诗文,还撰写了一部重要历史文献《续后汉书》,后人评价“敦尚气节,学有本源,故所论说多有裨世教”。
陵川在金元两朝文化的一时鼎盛,全凝在短短的状元街里。状元世家金贞元二年(1154年)至金泰和二年(1202年),陵川县城东武氏一家,接连出了三名状元一名进士,用元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元好问的话说,“金时国中以科名取士,一时瑰奇俊伟者,不惟汇萃于一国,且钟聚于一家。如河东李献甫、献诚、献卿、献能,兄弟一状元三进士,时人号为‘四桂’;陵川武明甫、俊臣、天佑、天和,叔侄三状元一进士,时人号为‘四凤’。故当时称科举盛者,不曰河东李,则曰陵川武云。”
金朝自天会元年(1123年)开科取士,至天兴三年(1234年)之间,共开科62次,录取进士2516人,状元69人,“武氏三状元”名列其中。据《陵川县志》和相关书籍记载,“武氏三状元”指的是金代时期曾任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太原郡侯的武明甫和他的两个侄子武天佑、武天和。一门连中三状元在科举制度时期实属罕见,在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金泰和年间,金章宗御书“三状元第”四字,令悬挂于其门,后来该街逐渐形成连接成片的宏大状元建筑群。陵川状元街现存有一个“三元世家”大院,后院正庭的木制门池上镌刻着“凤游千仞,星聚一堂,珠树三花”大字,算是悠悠然做着“四凤”的注释。因此状元街亦有“三元巷”之称,原古建筑颇多而精美,曾炫耀着武氏一门乃至陵川一县的辉煌。
金贞元二年(1154年),原宋朝国子博士、相州知州及通利军长官武白的后裔武明甫,24岁进京赶考,金榜题名了词赋科状元。初授翰林应奉文字,不久即任秘书省校书郎,继任著作郎大理正。正隆四年(1159年)官拜谏议大夫右正言。由于他耿直敢言,海陵王主政时曾多次犯颜直谏,几次险遭杀身之祸。后来海陵王遇刺江南,世宗即位,喜调阅以往进谏本章,才发现武明甫的才略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世宗曾说:当初海陵王若听明甫忠言,何至遭亡国杀身之祸啊!于是他提拔武明甫出任兵部侍郎,南京路兵马总管,后来又任用他为户部尚书。其间明甫曾多次上本进谏,说:恩赏分明,君子才会献策,刑罚得当,小人方可歙迹。他自己并身体力行,整纷政,除陈蠧,劝农商,兴教化。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55岁的武明甫决定急流勇退,便再三请求告老还乡。世宗见一再挽留不下,才准其所请,当即特赐黄金百两,白绢百匹,并在陵川城东为其赐建别墅一所,号“乐天园”,此后武明甫便在此处饮酒、赋诗,洒然无累度过晚年。
武俊臣,武明甫胞弟。海陵王正隆年间得中进士。海陵王主政时只任了个著书郎,世宗即位后才得以重用。由于他办事一向以精密谨慎称著于朝,其学问又似用之不尽,所以后来又升任大理寺少卿,管理国家司法。在任期间,秉公断案不计其数,拯救了不少身遭冤狱的平民,被人民誉为清官。晚年还乡之后,武俊臣与其兄武明甫常悠然于“乐天园”以尽余年。
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武明甫之侄天佑,也同其叔父武明甫一样,金榜题名了词赋科状元,武家又是鞭炮齐鸣,一番庆贺。武天佑4岁时听人读书即过耳不忘,少年时又精心钻研二程理学,19岁即进京赶考,其叔父武明甫对他的学识非常赏识。谁知第一次揭晓,榜上无名,武天佑很受打击。武明甫则劝他说:“侄迟一日功名,多一日学问,何以为憾?世多有后鱼者跃上龙门。”于是武天佑辞别叔父离京回家,与弟天和闭门苦读,直至承安四年词赋科状元及第。
文章来源:《求学》 网址: http://www.qxzzs.cn/zonghexinwen/2020/0914/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