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改革开放40年:一个工农兵学员的求学历程丨新京

来源:求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如果没有“文革”,我不会去当工农兵学员学英语;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不可能去大学教书,并读了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不可能出国留学。 ▲ 郝志东 给学生上课

如果没有“文革”,我不会去当工农兵学员学英语;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不可能去大学教书,并读了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不可能出国留学。

郝志东给学生上课。 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文 | 郝志东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固然与个人的努力有关,但是大环境的变迁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我自己在“文革”时期当了工农兵大学生,主要是环境所提供的条件。改革开放后去上研究生,也是如此。

或许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被历史推着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可以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只能在既有的条件下创造历史,不能随心所欲。我们上大学、读研究生、参加工作,成功与否也都是各种条件制约的结果。

那么,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这个大环境,为我们这样的小人物提供了哪些机会呢?先从工农兵学员谈起。

稀里糊涂以工农兵学员身份上了南开

工农兵学员,这个名字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都比较陌生。简单说来,他(她)们是在1966年大学停止招生四年之后,国家试图恢复招生的一个尝试。1970年先从北大、清华试点,后来其他高校也开始相继招生。据说,从1970年到1976年全国共招生94万人。因为他们从工农兵中直接推荐选拔上来,故被称作工农兵学员,或者工农兵大学生,并负有“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责任。

这些人基本没有经过考试,只要有初中程度,在工厂、农村、军队里呆过两年以上,经过单位推荐(条件是出身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且工作优秀),领导批准,学校接受,就可以上学。这是大环境。

我们这样的小人物就是跟着这样的大环境走的。1970年时,“文革”初期阶段结束,好多人上山下乡了。河北电力建设公司在我老家山西省平定县招工,我则从平定中学被招去当了洋灰工(工地在我县娘子关热电厂,总公司在石家庄)。

“文革”开始的时候,我上初中二年级,之后停课四年,把初三和高中都给耽误了。南开大学1971年试招生,1972年正式招生,我就稀里糊涂的上了南开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当时的我已经在河北邢台小康庄热电厂工地工作了很久。

之所以说是稀里糊涂,是因为我本人没有后门可走,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在我上中学前就去世了。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是稀里糊涂。我在听说大学要开始招生时,就已经蠢蠢欲动,打听需要什么条件,如何才能符合条件等。所以一说报名,我二话不说就报了。

有些人听说我们单位(当时有四千多职工)只有一个名额,认为可能性不大,所以连名也不报。这就更没有机会了。当然,关键还是我们洋灰工小组的师傅们以及土建大队的王兴业大队长对此非常支持。应该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但总之是稀里糊涂就去了。当然,这还是离不开大环境所给的条件。

郝志东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考到大学当英语老师

上学期间老师们都非常敬业。谷启楠、李久明老师先后教我们英语精读课,我们每一个人的语音、语调、语法问题都被他们极其认真地纠正过。翻译课的钱建业老师为我们批改的作业满纸都是红墨水,中文系的宋玉柱老师批改作文也是字字不落(我们要补半年的文化课,包括中文、世界地理、世界历史、党史等)。

我的英文和中文在她(他)们的教导下,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当然那时有那时的问题,比如学工、学农、学军也占去了不少时间。不过,我们多数人还是在认认真真地学习的。

三年半之后的1975年,我毕业了。当时对工农兵学员的政策是“社来社去”:从工厂来的回工厂,军队来的回军队,但是从农村来的还是给分配了工作。有的同学分到了北京与天津的不同政府部门,也有的同学分到了出版社。我们原来从工厂来的多数又回到了工厂。我则回到了石家庄,在电建子弟学校教中学英语。

1978年改革开放,大学开始招生,我开始准备考研究生。当时考了两个学校--天津外院和北京外贸,都没有成功,于是,在1980年河北师大招聘老师的时候,通过考试去了河北师大外语系当英文老师。我和另外两位老师各教一个班的精读课,大家你追我赶,兢兢业业,虽然辛苦却乐此不疲。那时当个大学老师真是不错,我们每个人非常享受自己的工作。

我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和同事与学生的关系都非常融洽,课余时间教夜大,在电厂也兼职教过英语,觉得生活非常充实。刚到师大那几年挣得还是电建的工资,每月38块7毛4,兼职补贴家用,正式工作也不耽误。


文章来源:《求学》 网址: http://www.qxzzs.cn/zonghexinwen/2020/1030/855.html



上一篇:学子远赴异国他乡求学,留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下一篇:美国少数族裔大学生受疫情打击严重:求学梦碎

求学投稿 | 求学编辑部| 求学版面费 | 求学论文发表 | 求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求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