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求学(教学教研版)》投稿[06/29]
- · 《求学(教学教研版)》征稿[06/29]
- · 《求学(教学教研版)》刊物[06/29]
从少年立志到龙场悟道,是王阳明探索求学的奋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王阳明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还是很幸福的,家庭条件好,又有爷爷的庇护,天资聪颖的他对儒、道、佛以及军事兵法都曾研习,立志成为圣贤,为国经略四方。 王阳明也一直在为自己的理
王阳明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还是很幸福的,家庭条件好,又有爷爷的庇护,天资聪颖的他对儒、道、佛以及军事兵法都曾研习,立志成为圣贤,为国经略四方。
王阳明也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1488年,16岁的王阳明按长辈们的约定,到江西南昌迎娶江西布政司参议诸养和的女儿。出人意料的是,王阳明居然在一刻千金的新婚之夜,茫然地走出了诸家,神使鬼差地走到了南昌名气非凡的铁柱宫。
在这里,王阳明遇到了祖籍四川、访问道友到此的九十六岁的无为道者。
他向无为道者请教养生的秘诀,并把自己在道教方面的造诣全盘托出。
两人一直畅谈到东方发白,仍然毫无倦意。
当道士适时打断滔滔不绝的王阳明,问他来此地何干时,他“啊呀”一声,才明白自己的新婚之夜竟然就这么过去了。
他赶紧跳起来和道士告别,虽然很有些依依不舍。
道士意味深长地对他说以后要保重,二十年后还有见面的机会,那时王阳明的人生将迎来转折。
可见,王阳明对任何一件事只要痴迷起来,就会倾注全部的精力,这种惊人的热情,使他在任何领域都可以成为专家级人物。
新婚之夜失踪事件之后,王阳明格竹事件进一步表明了他对理想的孜孜以求。
1489年秋,王阳明带着他的夫人离开南昌回浙江余姚老家时,他在途经的广信(江西上饶)拜访了当地的大理学家娄谅。
娄谅是明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崇仁学派创立者吴与弼的高徒,喜欢佛道二家思想,深谙理学三昧。
此时的王阳明虽然也读了很多朱熹的书,但并未深钻。他来向娄谅请教朱熹理学,实际上是想知道如何才能成为圣贤。
娄谅给他的答案是“格物致知。”即搞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之后,就可以成为圣人了。
这也是朱熹理学的治学方法。
王阳明回到浙江余姚后,一改从前嘻嘻哈哈的习气,刻苦研读朱熹注解的“四书”。他不但钻研朱熹的经典,还钻研每个理学大师的著作。
按照娄谅告诉他的,世间的一草一木都有道理,要搞明白就必须要格出来。
有一天,王阳明和一位同样精钻朱熹理学的朋友在竹林前探索学问,突然想把竹子的道理格出来。
于是两人走到一棵挺拔的竹子前,死盯着那棵竹子看,以为这样,道理就会自然闪现。
就这样,两人除了简单地吃饭、睡觉,就一直盯着那棵竹子。
三天过去了,那位学友不但什么都没有得到,却出现了幻觉,发现竹子围着他转。他头昏脑胀,实在无法再支撑下去,再看看王阳明,还在瞪着布满血丝的双眼盯着竹子。于是说,鄙人天赋有限,我不行了,你继续。说完悻悻地走了。
到第六天时,王阳明不但出现了幻觉,还出现了幻听。由于体力严重透支,最后扶着竹子倒了下去。
几天后,王阳明恢复过来后,通过认真的反省,他确信,朱熹的“格物致知”有问题!要想通过朱熹这条路成为圣人,对自己是死路一条。
此路不通,必须掉头再寻他路,绝不能在一条路走到黑!
格竹事件不但体现了王阳明求学的执着,还使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及时转身是智慧,智勇兼备者方可成大事。
1493年北京会试,王阳明名落孙山。
对此,王阳明虽不太在乎,但他明白,会试落榜使自己经略四方的理想失去平台,钻研朱熹理学又行不通,于是另辟蹊径,开始钻研道家养生术和佛家思想,一年后又开始精研辞章之学,并在辞章之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文学界誉为天才。
不久,一个叫许璋的居士,让王阳明又转向了久违的军事。据说许璋曾经也是理学高手,也因琢磨不透朱熹理学的真谛而抛弃理学,钻研军事和奇幻法术。
王阳明去拜访了许璋,二人交谈中,许璋告诉王阳明,建功立业是圣贤的不二法门,如果你胸藏韬略,又有经略天下之志,就不愁没有施展的机会。
于是,王阳明扔了辞章经典,跟许璋虔诚地学习起了兵法。由于他悟性好,有底子,又肯用心学,很快就得到了许璋的真传,军事理论逐渐成熟。王阳明“经略四方”的志向又死灰复燃了。
1499年,王阳明会试出色,中二甲进士,观政工部,开始步入仕途。
文章来源:《求学》 网址: http://www.qxzzs.cn/zonghexinwen/2020/1102/860.html
上一篇:【小南求学】什么是内幕交易?(四)
下一篇:广西玉林:“拼姑娘”求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