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求学(教学教研版)》投稿[06/29]
- · 《求学(教学教研版)》征稿[06/29]
- · 《求学(教学教研版)》刊物[06/29]
建筑师吕彦直早年的求学生涯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 卢洁峰/学者/广州 吕彦直(1894年7月28日-1929年3月18日),字古愚,小名渤生。安徽滁县(今滁州市)人,其先祖由山东东平迁居滁县。吕彦直被称作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他
□ 卢洁峰/学者/广州
吕彦直(1894年7月28日-1929年3月18日),字古愚,小名渤生。安徽滁县(今滁州市)人,其先祖由山东东平迁居滁县。吕彦直被称作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他设计、监造的南京中山陵和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富有中华民族特色又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是中国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建筑组群,在建筑界乃至对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英年早逝的吕彦直,由于设计了广州的地标性建筑之一的中山纪念堂,他的名字也永远与五羊城联结在了一起。
家学渊源
吕彦直的父亲吕增祥,安徽滁州人。1879年,吕增祥考中举人后即以知县发直隶(治所设在天津),在李鸿章麾下的北洋水师营务处任职,是畿辅李鸿章的“三循吏”之一。1891年1月11日,吕增祥随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出使日本,任东京使馆参赞官至1893年12月26日。使日期间,吕增祥工作勤奋,与其他22位同僚一起,获得光绪皇帝硃批嘉奖。
1894年初吕增祥回国后,曾一度外放贫缺,后辗转调任天津知州,同时辅助严复翻译西方著作。吕增祥好客,待人慷慨大方,严复称他为自己“平生师友之中,其学问行谊,性情识度,令人低首下心,无闲言者,此人而已。”天津知州吕增祥的家也就成为当时天津一带知识分子聚会的客厅和“学术沙龙”。经常与吕增祥纵论天下,互换诗文,商榷词章的有孙慕韩、吴汝纶、夏曾佑、王修植、卢靖、熊季廉等饱学之士。正是在如此优良的家学环境和浓重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之下,潜移默化于吕彦直的心中,成为启蒙其思想、成就其事业之渊源。
1902年冬-1905年夏在巴黎读书
1901年7月中旬吕增祥去世时,吕彦直尚未满7周岁。因其长相、读书态度等酷似吕增祥而深得严复喜爱,被安排跟随其婚后多年一直没有生育的长子严璩夫妇一起在北京生活。翌年,严璩奉朝廷之命,随同孙慕韩出使巴黎。8岁的吕彦直便一同前往,并在巴黎就读小学。吕彦直很懂事,每天放学后,就到巴黎歌剧院门外的停车场去给洋人擦拭汽车。巴黎的夜晚、尤其是冬天的夜晚是十分寒冷的。坚强的小彦直不畏严寒,守在露天停车场靠擦车挣几个小钱贴补书杂费用。
吕彦直自幼酷爱画画,常于孙慕韩与大家座谈时,从旁描摹孙公使之肖像,竟也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令孙慕韩喜欢不已。
入读五城学堂
1905年5月,吕彦直结束在巴黎两年半的学习生活,随孙慕韩、严复父子、二姐等回到上海。二姐夫严璩奉朝廷之命,随即转往越南西贡公干。11岁的吕彦直则跟随回北京任代理顺天府尹(管理北京的治安与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孙慕韩返回北京,入读京城的新式学堂——五城学堂,并在该学堂完成全部中学学业。
考上清华学堂“高等科”
1911年初,清华学堂初设。17岁的吕彦直前往报考。1911年3月,清华学堂的学生在北京宣武门内的学部举行了入学复试。共有468名学生参加了复试,其中有由各省经初试录取后保送的184名、在京招考的学生141名,外加上一年备取的留美生143名。这批学生全部合格入学。当时的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学制定为8年,分中等、高等两科,各为4年制。“高等科分科教授,参照美国大学办理”。
当年,参加入学复试的468名学生,有3/5被编入中等科,其余则编入高等科学习,成为清华最早的一批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优秀,吕彦直被编入清华学堂“高等科”学习。“高等科”所读,实际已为美国大学的课程。
1913年考取公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
由于吕彦直的外语基础好,学习又特别刻苦,学业出众,因此,仅用了2年的时间就读完了4年的“高等科”课程,于1913年提前毕业并直接考取公派留学美国,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1918年12月,获得康奈尔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
良好的家学环境,使吕彦直从小就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留学经历,又使吕彦直兼备科学知识和国际眼光。这些,都为其日后形成自己独到的建筑思想、创造杰出的业绩,奠定了基础。
入股《科学》,加入中国科学社
1914年夏,一批留美中国学生,认为祖国之所以孱弱,莫过于科学不发达。6月10日,由任鸿隽、杨铨、胡达、周仁、赵元任、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等发起,在美国纽约州倚色佳小镇成立科学社,创办《科学》杂志,以入股的方式募集资金。
文章来源:《求学》 网址: http://www.qxzzs.cn/zonghexinwen/2021/0613/1105.html